搜索
正體中文
 

我們所有人的善:探索人性的良善

2024-07-17
摘要
閱讀更多
今天我們探討一個思考幾個世紀的話題:人性本善嗎? 最近的神經科學研究顯示,我們的大腦與善良有關。當我們做出善舉時,大腦的獎賞中心就會亮起,釋放出多巴胺和催產素等讓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這意味著幫助他人不僅有益他們,對我們也是有益的。

神經外科教授詹姆斯‧多堤博士解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已經了解了許多關於大腦功能的知識,我們學到很多關於人類行為的知識,我們學習到很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因此,我們意識到,一個人想要成長茁壯,就必須富有同情心。我們從科學中得知,富有同情心,會使人的壽命延長兩倍,富有同情心會減少壓力,以及降低發炎指標。」

要理解為什麼我們可能天生善良,可以回顧一下我們的祖先。早期人類的生存不是透過激烈的競爭,而是透過合作,形成團結緊密的社區。共享資源、照顧幼兒、相互保護,是生存的基本要素。這些早期社會可能為良善和互助的價值觀奠定了基礎,而這些價值觀至今仍在影響著人類的互動。

雖然科學顯示,我們有良善的本能,但文化和教養在塑造我們的行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發現,兒童透過觀察成人和同伴的行為來學習。當他們自始至終看到仁慈與同理心的榜樣時,他們就更有可能採取這些行為了。

在當今快節奏的世界裡,人們很容易被負面的情緒淹沒。然而,重要的是要記住,每一個小小的善舉都能抵消負面情緒。無論是為陌生人開門、在當地收容所當志工,或簡單地傾聽處於困境者的心聲,這些行為都能創造善意的網絡,將我們的社區緊密連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