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下載 Docx
閱讀更多
玄奘大師繼續他的旅程,一路跋涉於印度各地探訪寺廟與僧院,觀察各地的文化風俗,並研讀佛教經典。玄奘和他的隨行同伴須抵禦盜賊侵襲,並忍受該地區惡劣的氣候和地形,由於通往喜馬拉雅山的小徑崎嶇陡峭,步履維艱。他渡過恆河後,抵達「秣底補羅國」。玄奘法師的朝聖之旅,多數時間在印度那爛陀(寺)大學度過。在那爛陀(寺)大學,玄奘大師被尊稱梵文法名「解脫天」。他師從學院住持偉大的戒賢(素食者)。戒賢論師是一位佛教僧侶和賢哲,尤其擅長唯識學。玄奘大師深信在這次艱辛的印度朝聖旅途中能遇到如此傑出、成就卓著的唯識學導師,已實現了此行的主要目標。在可敬的戒賢法師指導下,玄奘精通梵文並完善個人的佛教思想和哲學知識。許多源自那爛陀的佛教經文對大乘和金剛乘佛教傳統的發展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西元六四三年,玄奘大師在獲得太宗皇帝的許可後,開始了經中亞返回中國的漫長旅程。玄奘大師與約二十名弟子同行,攜歸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典、一百五十件聖物,以及浩瀚的藝術文獻典籍裝載於五百二十個箱匣中。西元六四五年,玄奘大師抵達唐朝都城長安—完成長達十七年的西天取經之旅。明代小說《西遊記》的創作靈感正是源於受尊敬的開悟大師玄奘及其西行的啟發。我們摯愛的清海無上師(純素者)曾告訴我們:「我已經說過,那個《西遊記》就是一本修行的故事嘛,修行的道理啦!全部都是他講經啦,像師父現在講經一樣。[…]他用種種的榜樣,描述那種修行的障礙和修行突破的方法,了解了喔?欸,我們越修行,越了解這本書啊。不是小說而已;真正的很好的道理!」「[…]所以大家看哪,如果修觀音法門更喜歡、更知道!」